晁瑮的心事与书事
2023-08-02 13:03:13
来源: 濮阳日报
晁瑮,字君石,初号春陵,晚年更号为镜湖,一说鉴湖,明正德二年(1507)生,直隶开州(今河南濮阳县)人。作为明一代乡贤,他谨记祖训,心系国事,尤工书事,倾力一生藏书、校书、著书、刻书,终成藏书大家、目录学家,并成就一段书史佳话。
(相关资料图)
晁瑮为家中长子,8岁丧母。他天资聪颖,南京兵部尚书周世选在为其所撰墓志铭中,赞其“生而颖慧,五岁与群儿戏,端坐指顾,殊异伦辈”。7岁入学,记忆力超群,“应口成诵”。弱冠之年,成为庠生,受到开州名士、南京吏部尚书王崇庆赞赏、提携。王崇庆弃官居家归养期间,时常来州学讲学,晁瑮即为其授业弟子。嘉靖十二年(1533)前后,受恩师之邀,晁瑮参与嘉靖《开州志》的资料搜集、调查走访,为这部开州开山之志刊行做出贡献。
嘉靖十九年(1540),晁瑮中举,翌年考取进士。因文才较高,被选入翰林院庶吉士。晁瑮得纵览典籍之便,继续苦读深造,学问大进,后升翰林院检讨,成为一名饱学史官,起草公文,解释法条,参与国史编修和《大明会典》增改工作。
晁瑮出身名门望族。王崇庆在《开州志》人物卷发出“从予观于晁氏,世多闻人,彬彬如也,炳炳如也,可谓盛哉”的感慨。据宋代晁氏家谱记载,春秋末期,周景王之子王子朝为其得姓始祖。王子朝逃到楚国被杀后,后人为避害,便以“朝”音改姓为晁。朝代更迭,战乱流离,其中一支迁居清丰。晁氏发迹于五代,大显于两宋。宋代,晁家出了70余位进士、重臣,闻人200余位,加之晁家提携士人众多,时有“晁半朝”之称,是典型的诗书之门、仕官之家。
晁瑮家族为宋代晁迥之后,但因年代久远、家族迁播等原因,宋、元以来,晁氏家族谱系出现断章,晁氏宗亲围绕先祖贤达时有争议。厘清家世、重修家谱,是晁氏后人多年夙愿,也是晁瑮多年的心结。
早在州学学习期间,晁瑮就立志考清晁氏世系。王崇庆引正反案例,告诫晁瑮对待此事慎考细究。
晁瑮终其一生不懈于此。他访宗亲、找线索,并参考利用翰林院资料和地方史志,终于考清宋元以来晁氏世系流变,为重建晁氏谱牒奠定了基础。据晁瑮所撰其父墓碑和晁瑮墓志铭所载,先祖晁佺从澶州清丰迁至彭门(今徐州),生三子:晁迪、晁迥、晁遘。迪居巨野,为东眷;遘居嵩渑,为西眷;迥居澶州,为中眷。晁迥被晁瑮家谱供为一世祖。中眷一脉,代继有序,载谱传承,门庭重见荣光,晁瑮功不可没。
藏书是晁家传统。中眷晁迥一支,名人辈出,文脉最盛。因晁迥府第被宋仁宗所赐昭德坊,故中眷又称昭德晁氏。昭德坊既是晁氏世代聚居之所,也是藏书之地。晁迥曾买书千卷,藏书2万卷。其后,晁氏后代都把藏书当作置业持家之本。至南宋晁公武时,藏书已有2.4万余卷,在宋代藏书世家中绝无仅有。
晁瑮平时留心图书收藏,尤对古籍名画珍爱有加,藏书规模达万余卷。在所藏图书首尾,都用图记进行标注,便于分类、查阅。晁氏所藏图书,今散存于国内外各大图书机构。
晁瑮喜欢藏书,也喜欢刻书,所刻之书,有饮月圃、百忍堂等版本流传于世。次子东吴是其刻书最得力助手。晁东吴,字叔泰,20岁即中进士,为翰林院庶吉士。清嘉庆《开州志》以“父子济美,士林荣之”赞誉父子同中进士、同入翰林这一盛事。
晁家藏书,重视编校、保护与传承,这也促进了中国目录学形成、发展。晁公武所著《郡斋读书志》,为中国最早具有提要目录性质的目录学著作。晁瑮在儿子帮助下,经多方搜集、经年努力,饱蘸父子心血的目录学经典图书《晁氏宝文堂书目》终于纂辑完成,收书种类达7829种。在分类体系上,以卷系目,共3卷33目,打破传统的经史子集“四部”分类法。上卷分总经、五经、书、性理、史、子、四书、文集、诗词等12目;中卷分类书、子杂、乐府、四六、经济、举业等6目;下卷分韵书、政书、兵书、刑书、阴阳、医书、农圃、艺谱、算法、图志、年谱、姓氏、佛藏、道藏、法帖等15目。所录书目,全部标注刻本来源,这为探讨明代书籍版本源流提供了依据。其中,中卷详列所收小说、戏曲书目填空之前历代书目所缺,具有肇创意义。悠悠报国志,一目定乾坤。《晁氏宝文堂书目》成为宋以后中国古代最著名目录学著作,是目录学研究绕不开的经典之作,晁瑮成为名副其实的目录学大家。
翰林院是养才储望之所,由科举至翰林、由翰林而朝臣,是科举时代多少士大夫梦寐以求的政治抱负、人生理想。嘉靖时期,明朝由盛转衰,政治腐败,世风日下,社会思潮暗流涌动。受祖训、师训影响,晁瑮仍自持高洁,守望本分,没有随波逐流。其常诵诗句“室明室暗两相疑,方寸常存不可欺”,是他自静吾心、无求于物的人生写照,其愤世嫉俗但又无可奈何的心态可见一斑。其仕途也由此受到影响,仅在翰林院检讨岗位就达十余年。
嘉靖三十年(1551),晁瑮以父病为由“累疏乞休”,直至嘉靖三十二年(1553),才在父亲催促下勉强复任。第二年秋,其父去世。晁瑮携东吴回家奔丧。办完父亲后事刚半月,东吴却染病不治,年方23岁。丧父失子,突遭变故,晁瑮心哀至极,“以性不谐俗,绝意仕进”。居丧三年后,本该复任,他却仿效盛唐诗人贺知章,“筑水云庄一区于镜湖之滨(贺晚年隐居于绍兴镜湖,晁瑮因仰慕贺而把州城西南澶州泊视为镜湖,并更自己的号为镜湖),凿池叠山,植松种菊以自娱,若将终身焉”,过起隐居生活。清光绪《开州志》录其诗作《自题湖亭》,反映了晁瑮此时的心迹:“薄宦不谐俗,归来卧水滨。一丘堪自适,万卷未全贫。习静常调鹤,逃名欲避人。已无霄汉志,鸥鸟自相亲。”鉴于晁瑮“雅负经济才”,朝廷让其振作起来、重新上任。
后来,晁瑮仕途还算顺利,升为翰林院修撰,不久又任詹事府司经局洗马,掌管太子书籍等事务。其时,正赶上国子监司业缺位,晁瑮受命兼管。晁瑮身兼要职,“崇节义、明道术、抑浮薄、正文体”,影响一时士风、文风。
嘉靖时期,各地修志渐成风气,地方官聘请有名望的乡贤担任志书总纂成为时尚。晁家地望在清丰。晁瑮受邀担任首部《清丰县志》总纂,自在情理之中。其时,晁瑮身兼数职、心力疲惫,已不适合承此重任。因难拒知县李汝宽之邀,兼之修志事大,他还是应承下来。嘉靖三十六年(1557)春,他招贤纳士、组织访调、总纂合成,仅用一年时间,煌煌12卷的县志就脱稿付梓。晁瑮还亲自作序。《清丰县志》资治价值、教化作用很高,其志体、志风对清丰历代修志,以及清丰周边地方修志影响很大。
国事重任在肩,偏偏又放不下书事,时间一长,晁瑮的身体终于招架不住。嘉靖三十九年(1560)4月,晁瑮卒于国子监任上,享年53岁。赖其名望、贡献,晁瑮入乡贤祠。
生前,晁瑮完成了儿子东吴书法、文章的整理,取书名《诚痛录》,但却无暇顾及个人的书稿。后人将其文章辑成《镜湖文集》《晁氏足征录》若干卷,这也算是对这位乡贤最好的告慰吧。
关键词:
[责任编辑:sdssw]